半百年华,奉献榫卯,我是一位叫叶良柱的老木匠

频道:快讯 日期: 浏览:3201

以木承心,以卯连情

七月的阳光透过工坊窗棂,洒在堆叠的木料上,空气里浮动着松木的清香。我手握凿刀,看着眼前十多个孩子专注打磨木料的小手,突然想起自己当年跟着师傅学艺的场景。这个夏天,我——一个与木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木匠,带着一群城市里的孩子,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榫卯技艺传承之旅。

一、榫卯:藏在木头里的东方密码

当孩子们第一次听到“榫卯”这个词时,眼中写满好奇。我取出一只明代榫卯结构的木匣,轻轻拆解又拼合:“看,凸的是榫,凹的是卯,它们像不像木头在拥抱?”

“木头也会拥抱吗?”八岁的朵朵瞪大了眼睛。

我笑着铺开历史长卷: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,榫卯已初现雏形。春秋时期鲁班发明锯、钻、刨等工具,让榫卯技艺走向精密化;紫禁城的梁柱、应县木塔的飞檐,无不闪耀着榫卯的智慧5。当讲到榫卯结构“不费一钉一胶却能承重千年”时,孩子们触摸着古建筑模型上的燕尾榫,发出阵阵惊叹。

“就像乐高积木!”小男孩轩轩的比喻引得哄堂大笑。我却心头一热——千年智慧与童真想象在此刻共鸣。

匠心工坊:从指尖到心灵的修行

工坊里的第一课从认识工具开始。我特意选用安全圆角砂纸与儿童木工凿,示范时反复强调:“工具如伙伴,需以诚相待。”孩子们戴上护目镜的认真模样,宛如小武士披甲上阵。

1. 毫厘之间的哲学

“老师,我的榫头为什么总晃?”小雨举着松动的木条快哭出来。我握着她的小手轻触接口:“感觉这条棱角了吗?它比伙伴胖了0.5毫米。”我们借来游标卡尺测量,用砂纸反复修整。当榫头“咔嗒”一声严丝合缝嵌入卯眼时,她眼里的泪光化作星辰:“原来差一丝都不行啊!”

2. 原木的生命课

在制作龙凤榫拼板时,孩子们发现木纹走向决定开裂风险。通过亲手刨削黄花梨与松木,他们触摸到硬木的致密与软木的温润。小宇捧着自己锯歪的木料嘟囔:“它是不是很疼?”这句童言让我们静默良久——敬畏材料,正是工匠精神的起点。

三、榫卯新声:当传统照进现实

“榫卯只能做老古董吗?”面对质疑,我展示了现代榫卯的奇迹:德国设计师用数控机床雕刻的曲面榫、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木构节点。孩子们在3D建模软件上尝试设计时,十二岁的乐乐突然喊道:“看我的‘火箭榫’!”屏幕里旋转的流线型结构,引得众人拍案叫绝。

最动人的是母亲节特别企划。孩子们为妈妈制作木梳,用砂纸打磨梳齿时,朵朵小声说:“我要磨得滑滑的,像妈妈摸我头发的手。”当妈妈们收到这份“带着木香的爱”,有位母亲含泪道:“这比商场买的珍贵万倍。”此刻的榫卯,已不仅是技艺,更是情感的榫接。

四、传承之思:重燃木香的火种

看着结业作品展上形态各异的榫卯笔筒、木偶、小桌椅,我抚摸着一个用斜榫组装的歪扭笔筒——它被小主人骄傲地标注为“会跳舞的房子”。这些稚嫩的作品背后,藏着更深远的可能:

工匠精神的复苏:从急躁地锤打钉子,到静坐三小时精修榫眼,孩子们在木屑纷飞中懂得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真谛。

木香不散,匠心长存

最后一堂课,孩子们用亲手制作的榫卯小板凳围成圆圈。夕阳给木纹镀上金边,我轻声说:“板凳会朽坏,但你们心里这把‘尺’——对精度的执着、对材料的敬畏、对创新的勇气,将伴随一生。”

窗外蝉鸣如潮,工坊内的木香氤氲不散。朵朵突然举起小拳头:“叶老师,我长大要开太空木工坊!把榫卯带到火星去!”童言稚语中,我仿佛看见鲁班祖师爷捋须而笑。

千年榫卯未成尘,今朝童心续其魂。 或许,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古老的形式,而是让匠心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——抽枝展叶,生生不息。